長江商銀行利率報消息 本報評論員 朱凱歌 熊志 於立生
  在告別每一個年份的時候,總有一些名字應該被牢牢記住。20ARMANI13年,不能例外。
  身處轉型期的複雜中國,每個平凡之年,都被植入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歷史語境之中去丈量和評述。延續的歷史被切分為有代表性的時間段,這也成為梳理歷史的一種常規模式。在以人為本的時代,有一種記錄,可以叫“不必宏大敘事”。當沉入時代的花店深處,我們發現,那些活在歷史細節中有血有肉的真實的人,很難被線性演進的時局進程一筆帶過。
  每個人都真實地活著。與其說他們屬於這個時代,不如說這個時代屬於他們,而他們則屬於他們自己。基於此,在即將過去的2013年,我們將平臺留給了那些有故事的普通人,他們是唐慧,是袁厲害,是鄧正加,是陳小魯,是朱令,是黃洋住商不動產,是聶樹斌,是陳水總,是冀中星,以及所有囿於篇幅而無法呈現但卻在時代坐標中留下了屬於自己痕跡的每個人。我們將焦點對準無法被取代的個體,通過他們的際遇講述這個時代,感受其命運身後的時代脈搏。
  唐慧
  2006年,年僅11歲的樂樂被強迫賣淫,母親唐慧要求立案無果走上上訪之路。2012年8月,湖南永州以“擾亂社會秩序”為由對唐慧處以勞動教養。2013年1月,唐慧就勞教賠償問題提起行政訴訟,4月一審駁回唐慧的訴訟請求,7月15日唐慧案商務中心二審勝訴。
  這是唐慧的故事。命運似乎賦予了她太多的沉重,讓她像唐吉訶德,隻身與信訪制度、勞教制度、行政訴訟制度發生糾葛的纏鬥,甚至在對她私德的攻擊中,她必須以自證清白的方式來回應那些看不見的質疑者。
  所幸這個法治共識逐步凝聚的時代,在虧欠她太多之後,用告贏勞教委的結局賜予了她最終的正義與尊嚴。但即便如此,唐慧“悲情母親”的角色卻註定無法改變。這不僅是因為公平和正義遲到得太久,更是因為,這種曲折展開的救贖模式,是包括唐慧在內的每個公民都無法承受的生命之重。
  唐慧已勝訴,通往法治的制度性改革依舊在路上。12月28日,那個曾經剝奪了她八天自由的勞教制度在新年之前終於壽終正寢。若干年後,當回溯這個國家的法治進程時,我們一定不會忘記唐慧,忘記那個被稱作“上訪媽媽”的湖南籍母親,忘記那噙滿淚水的標誌性的,倔強表情。
  陳小魯
  8月21日,陳毅之子陳小魯一篇自訴對北京市八中老領導和老師們道歉的“文革道歉信”廣為流傳。10月7日,67歲的他回到母校,組織文革道歉會,向老師鞠躬道歉。
  陳小魯直面歷史,真誠懺悔、鄭重道歉,令人感喟。誠如陳小魯所說:“在當時的大環境下,確實我們沒有資格大包大攬‘文革’錯誤。” 但他對於自身所應承擔的那部分責任的直視和勇於承擔,而非一股腦推給“大環境”,令人肅然起敬,亦必因此收穫原宥和寬恕。
  在那個萬眾迷狂、人性扭曲的年代,知識分子地位低落、尊嚴盡失。這既是對傳統尊師重教價值的顛覆,對倫理道德的棄如敝履,也是對現代社會分工體系的背離。
  五千年文明正如一條源遠流長的河流,豈能割裂?錢穆早在《國史大綱》中就明示:國民須對 “其本國已往歷史有一種溫情與敬意”,而非“抱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
  陳小魯的懺悔、道歉,自是基於對曾作之惡的直面和反思;因反思而覺醒,重拾傳統人倫的價值,服膺人性和良知的召喚。而其亦因懺悔和反思,實現了精神的解放,思想的獨立。他對既往過失的勇於承擔,更是體現出一個現代公民對自身和歷史負責的器局。
  鄧正加
  56歲的湖南臨武縣瓜農鄧正加自己也想不到的是,他會在7月17日那個原本普普通通的午後,死於自己用以謀生的那塊秤砣。
  拋開2013年的時間範疇,鄧正加之死無非是為城管暴力再添新例。但鄧正加倒地不起的那張圖片傳佈於網絡時,依舊觸目驚心。
  提及鄧正加,我們也許無法迴避夏俊峰,迴避這個因殺害城管、且於今夏被執行死刑的沈陽小販。他們和其他源起城管暴力而亡的小販一樣,用死亡記錄下了當下城管執法體系的種種扭曲,以及這種扭曲之下被推至前臺的一線城管與小販緊繃的矛盾張力。
  加害鄧正加的凶手近日伏法,規範執法權力之外,更深層次的追問直指城市的管理理念。無論如何,一個社會應當為“鄧正加們”預留某種求生的渠道。城市的市容、形象都不足以抹殺這種生的本能;當僅存的求生機制被無情地剝奪之時,暴力可能只不過是某種庸常的敘事。
  聶樹斌
  9月27日,河北省高院裁定王書金非聶樹斌案真凶,駁回上訴。
  “亡者歸來”或“真凶再現”而使系獄者沉冤昭雪,近年也不鮮見,如佘祥林案、趙作海案。包括今年糾錯的浙江張輝、張高平案,田偉東等5人案,也是如此。張氏叔侄沉冤昭雪,緣於遇害女孩指甲中的男性DNA找到了罪犯勾海峰;田偉東等5人沉冤昭雪,則是案件現場的一枚捺印指紋找到了真凶項生源……
  在聶樹斌、張氏叔侄等人系獄的年代,司法不盡完善。本當“疑罪從無”的,迫於壓力往往並不能放人;而一旦處以極刑,則後果無法輓回,遂折中為長期監禁。佘祥林等人若說“幸”,則“幸”在能夠終於等來真相大白;而聶樹斌之大不幸,也就在未能“槍下留人”。
  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提出“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以法官審判權獨立而言,一是獨立於外部行政機關等;二是系統內部“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不受上級影響。這是進步。於法治中國,點滴進步都來之不易,尤其值得珍視。
  我們珍視這進步,在於其背後有著無辜公民長年系獄的煎熬、妻離子散的痛楚,甚至枉送了性命。以對司法公正的期許,以對人之生命的敬畏,但願不再有這樣的悲劇。
  袁厲害
  如果不是那場突如其來的大火,“愛心媽媽”袁厲害以及她精心打理的“棄嬰王國”,不會為外界熟知。
  發生在1月4日的大火無情地奪走了7個孩童的生命,但我們卻很難責備她。作為一個沒有天然義務的普通人,袁厲害在杯水車薪的補貼外,陸續收養了過百名無家可歸的孩子,隻身承擔起了更應由職能部門承擔的責任。
  但即便如此,她還是難免於被指責。坊間指責她利用棄嬰騙取低保,指責她名下房產超20套,但最讓人難以理解的指責還是來至於當地政府——沒有能力沒有條件收養棄嬰,也沒有相關手續,屬於違法收養。而在此前,袁厲害棄嬰王國里的不少孩子,正是由公安局、民政部等政府職能部門陸續遣送而來。
  當越來越多的城市在建設棄嬰島這點上達成共識時,我們更能意識到棄嬰收養的社會性,但這種應由政府兜底、公益組織接力的社會職責,至少在蘭考大火之前,在棄嬰經由政府部門送往私人性的“棄嬰王國”的過程中,它相對模糊,是殘缺而不完整的。正是棄嬰收養、救濟機制的缺失,點燃了1月4日的蘭考大火。
  我們總該為那些無家可歸的孩子提供些體面活著的通道。政府救濟的完善,民間組織的發育,“袁厲害們”終將獲得減壓,而政府部門和公益組織對“袁厲害們”愛心的接續,依舊任重道遠。
  朱令
  4月1日,復旦研究生黃洋被人在宿舍飲水機里投毒,16日逝世。投毒者系其舍友,後被警方緝捕歸案。這令人想起19年前發生於清華的宿舍投毒案。才女朱令在花樣年華被兩度投鉈中毒,幾為植物人,至今未能結案。
  4月16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兩名同舍學生因瑣事口角,其一把另一刺死;4月17日,南昌航空大學宿舍又現腐屍,死者疑為研二學生……名校頻發凶案,反思和追問多維度展開。譬如考察其成長經歷,多是未在家庭教育中培養起手足情深的友愛和合作精神,不諳寬容忍讓,一遇糾紛便睚眥必報,也就易生出鬩牆操戈。
  北大教授錢理群曾批評大學正在培養“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而竟至宿舍投毒,那就成了“精緻的害人主義者”。《大學》有雲:“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大學的核心功能,在學術研究、社會服務之外,即是人才培養,尤重學生獨立、健全人格的養成。但上述大學生只有工具理性,而非價值理性,看不到以人為本的人文情懷,只能見視生命如草芥的暴戾!
  冰凍三尺,亦非一日之寒。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如何糾偏?是個不容迴避且亟待解決的問題。
  冀中星
  6月7日,廈門市發生BRT公交爆炸案,造成47死34傷,嫌犯陳水總亦與火俱焚。7月20日,冀中星在首都機場引爆自製爆炸裝置。10月15日,冀中星因爆炸罪判處6年有期徒刑。
  任何反社會、禍及無辜的暴力犯罪,都該受到法律製裁和道德譴責,即便他們的個人際遇有可憐之處。
  人是社會化的動物;人之價值,何處找尋?一需處理好職業問題、二需處理好婚戀家庭問題,三需處理好朋友問題。也只有處理好這三個問題,才能找到社會感乃至幸福感。而陳、冀二人顯然未能做到。
  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取決於那些社會底層無助者的生存狀態。我們寄望於公權在握者施行善政,予民眾以可期的公正,予底層以兜底的保障,並拓展權利救濟渠道;同時,也寄望社會成員秉持與人為善的立場,守望相助,讓底層無助者找回社會認同感,尊重和珍惜生命的價值。
  2013年,迎來了最後一縷晨曦。
  去年此時降生的孩兒,已然開始牙牙學語,蹣跚學步,他們向未來發出了自己的聲音,並堅定地邁出了自己的腳步。
  一切都在變。滄海桑田是變,聚沙成塔是變;日新月異是變,水滴石穿是變;鳳凰涅槃是變,破繭成蝶是變。世界在變,中國在變,湖北在變,武漢在變,我們每一個人,在變。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變,是不可阻擋的永恆狀態,也隱含著趨勢和方向。朝哪裡變?怎麼變?依托夢想,我們需要堅韌和勇氣,更需要智慧。一絲一縷的文明和進步,都飽含著無數人的心血和付出。
  明天美好與否,取決於今天的作為。身處這個風險與機遇同在的跌宕大時代,每個人對自己、家人、社會,乃至國家都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正如崔衛平教授所說:你所站立的那個地方,正是你的中國。你怎麼樣,中國便怎麼樣;你是什麼,中國便是什麼。你有光明,中國便不黑暗。
  回顧,為了拒絕忘卻。今日的新聞,就是明天的史料。我們關註和記錄世界、祖國和家園,也關註和記錄個體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因為無數個體豐富多樣的變化,我們看到了世界的斑斕。一份報紙,誠懇地為您記錄了過往一年的各種變化。
  今天,商報同仁為親愛的讀者傾心盤點2013年的中國,一起回味和思考共同走過的日子,跟往事乾杯,更為明天祝福。
  揮手作別癸巳的寒冬,期待來年的春暖花開。讓自己變得更美好,讓家園變得更美好,讓中國變得更美好,共同抵達心中的夢想彼岸,2014,我們攜手而來!
  本報編輯部  (原標題:從個體窺見時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ncxwyfj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